现在的家长有哪一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、前程无忧呢?在现今如此大压力的人才竞争面前,每一位父母都在为孩子的将来担心。也许您也有过以下几位女士同样的经历。
事例一:吃力的“紧逼盯人”
谈到孩子,孙女士头一句话就是疑问:“他们跟我们小时候怎么会相差得那么大?我不明白,现在教育孩子,怎么会那么吃力?”
孙女士的儿子在一家不错的中学读初二,用孙女士的话说,成绩还不错,在班里数中上游,按理说这应该是个让家长省心的孩子,但孙女士忙着解释,不行啊,这都是“盯”出来的。如何“盯”?孙女士说,只要不加班,对孩子的功课,自己是天天看,仰仗着自己的大学知识底子,能辅导就辅导。孩子班里九成以上的同学都学这学那,自己也给孩子请了两门课的家教,英语、数学自己辅导有些吃紧,双休日便由家教轮番上阵。现在人才竞争那么激烈,优胜劣汰,不盯紧些,行吗?
孙女士的紧盯战术给自己带来的是没了时间看老人,没了时间与同学聚会、逛街,孩子也很烦,有时会严肃地拿出有关少年保护的法律条文来,指责妈妈违法,老人也生气为什么管孩子管得那么紧?但是孩子的成绩却在提高,盯得紧些就是中上游,不盯就是中游。孙女士无奈地说,有什么办法?小学功课少,不排名次,那时还不着急,考大学是要看成绩的,有什么办法?
孙女士感叹,“我们小时候上学,什么时候考试,家长很少过问,怎么现在带个孩子这样吃力?物质、精力都很吃力。是不是每个妈妈都这样?什么时候能够轻松?你说呢?等着上了大学吧!可是从报纸上看到,大学好考了,可是就业又难了,据说今年就有70万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,我还真没考虑到这一步,还是先考虑怎么能考上大学吧。”?
事例二:起跑线上的疲惫
晚上与咸女士通话时,一段稚嫩的琴音断断续续地从电话另一端传过来,咸女士解释,她正在指导女儿安娜练小提琴,这是她每天晚上的必修课。
33岁的咸女士现在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普通职员,5岁半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。孩子4岁时,咸女士决定让孩子练小提琴。学琴的原因很明确,现在社会发展那么快,孩子总得有个特长,主要是培养自信心,在同学中没有自卑感。咸女士指的自卑感是,与安娜同班的小朋友几乎都学有所长,钢琴、小提琴、英语、珠算、围棋、国际象棋,等等等等,有的一人同时学了好几样,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自从孩子拉上了琴,咸女士也正式告别了自己的业余生活,时时刻刻与孩子拴在了一起。咸女士给记者列了一下自己每天8小时以外的活动表,除了每周一次晚上带孩子去老师家学琴,平时都先到幼儿园接孩子,回家后,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,自己抓紧时间做饭,接下来是吃饭,吃完饭监督孩子拉一小时的琴,然后开始讲故事,给孩子刷牙、洗脸、睡觉。去年秋天,小安娜要上学了,咸女士便又多了一项工作,就是每天晚上看着孩子练琴后,还要给孩子教点外语、拼音和数学,为孩子能尽快地适应小学课堂做准备。
上一页12 下一页